(资料图片)
4月27日,由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南宁市小学基地学校成果展示活动在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举行。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开展,分为成果作品展示和展演、课例展示、经验分享和专家点评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进行课程成果实物展示。展台分别展示了“壮娃话经典”“壮娃探杏林”“壮娃秀民艺”“壮娃展技艺”四个主题板块下的“美学汉字”“探秘百草”“功法养身”“桥说风雨”“陈村傩戏”“点米成画”等课程群的物化成果。同时现场展演了充满浓厚民族气息的“花棍舞”“打油茶”“与‘粽’不同”等节目,呈现了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壮美广西》本土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覃丽青分享学校的“本土化”课程建构与实施情况。苏颖摄
第二阶段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副校长李峙维以“‘壮美’文化学无边界,‘衡小’学子志在家国”为主题,汇报学校以“壮乡文化”为载体,开发与实施“壮美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群的阶段性成果。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第三小学副校长覃丽青以“日历里行壮乡,生活中悟成长”为主题分享学校的“本土化”课程建构与实施情况,详细介绍了学校如何构建渗透文化自信的壮文化课程体系。
鹿璐老师综合性实践课程《探秘草本——桂十味之罗汉果》。苏颖摄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鹿璐老师带来综合性实践课程《探秘草本——桂十味之罗汉果》。陈程老师带来本土非遗项目《点米成画——小米粒里窥见百年匠心》。周巧云、李明军两位老师以“壮娃探杏林之‘桂十味’”“点米成画诉真情 匠心巧手承非遗”为主题分享了与课例相对应的主题课程开发与探究过程。
陈程老师带来本土非遗项目《点米成画——小米粒里窥见百年匠心》。苏颖摄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郭志滨通过线上直播参与并点评。她充分肯定南宁市各基地校在成果推广应用中取得成效,能把“博悟”课程观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能在研究中实现课程理念的再发展,能把“无边界”框架与民族特色相关联、相融合,在“博悟”育人观念下,把研究向课程向成果转化。建议各基地校在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的研究中要重视由物到人,要让学生通过研究“物”看到“物”背后的人的精神、智慧……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本次活动,南宁市教科所小学教研室主任肖炜清以及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主任叶杨参与现场指导;南宁市各县(市、区)的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参加现场观摩有400多人,参加线上观摩的人数达1000人。(李明军 陈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