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 > 正文
天天观速讯丨同比跌80%!制造业全面失守,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订单去哪了?
发布时间:2023-02-26 19:14:46   来源:52赫兹实验室  

2023年初,海运集装箱就迎来“当头一棒”!

国内不少重要港口,如上海、天津、宁波等,海量空集装箱堆积如山,上海港甚至将集装箱堆到太仓去了。缺少海运需求,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直线下跌超80%。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运集装箱的惨淡景象,折射的是我国外贸经济下滑的现状。贸易数据显示,2022年10月-12月,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0.3%、8.7%、9.9%,实现“三连跌”

“订单大跌、甚至一单都没有!”,珠三角、长三角的老板们陷入绝望,开始大幅“裁员减薪”。如今的深圳龙华人才市场,人头攒动,大批失业工人在此滞留多日......

一、欧美抱团,外贸下滑成难题

国内外贸出口罕见持续下滑,老美作为我国最大的客户,自然脱不了干系。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美国制造业订单同比减少40%

订单下降,无非是需求减少和订单流失。换句话说,要么是别人不买了,要么就是被抢走了。

然而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老美的需求并没有萎缩。2022年美进口贸易额为3.96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5561亿美元,刷新商品进口额纪录。

在暗流涌动的国际背景下,西方“去中化”意图明显。自2019年,苹果、阿迪达斯、三星等外资企业开始加速撤离中国,转向越南、印度等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足以撼动“中国制造”的地位。

据越南统计局数据,2022年美对越进口订单下降30%-40%,仅去年第四季度,当地就有约4万名工人被迫下岗。

北美需求在增加,亚洲订单却在下滑,老美到底在和谁做生意?

目光还得回到欧美身上。据2022年贸易数据,欧盟取代中国的地位,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对美出口达9千多亿美元。第二的位置,让加拿大用八千多亿的数额夺去。中国持续下滑,就连第三,我们也不敌墨西哥。

国际大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欧美人“关起门来做生意”,听起来都是企业或个人难以左右的大势。但中国人要求生存、搞经济,就必须冲出一条活路来!

二、祸福相依,倒逼产业升级加速

年底,官方公布202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时,首次指出“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的严峻现状。这也就意味着,未来订单减少或将成为常态。

过去,国内外贸企业一直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但如今中西摩擦愈演愈烈,欧美也开始抱团“自产自消”。生产便宜好用的产品,对中国外贸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面对欧美这些老牌工业国家,就显得竞争力不足。

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出口产品价值,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才是我们应当未雨绸缪的方向。

产业要想转型升级,技术研发必不可少。研发分为两种,一种是优化工序,降低成本;另一种是创新高精尖技术产品。经典的例子是,在生物制造行业,我国正是靠着酶技术自主研发,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巨大变革。

酶工艺是生物制造行业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此前哈佛大学率先发现,老年哺乳动物持续补充一种辅酶1号分子(类似于国产“反若”机制),可实现肌肉、皮肤实现“年轻化逆转”,后被证实可延长健康生命期30%。日本看中商机后,经过简单酶技术制备,迅速在市场铺开。

21世纪初期,大量的资本涌入抑老市场,洋品牌的抑老制剂以万元/克的价格,收割国内老人。2017年,国内首次攻克全酶法制备技术,效率达全球最高,纯度为99%,但价格却收缩90%。在此技术下,国内涌现出一批以“反若”为代表的健康制剂。据京东健康公布数据,该品已连续四年霸榜热销品首位,将外资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不仅如此,在和外资竞争中,国产“反若”制剂添加复配成分,以技术为优势生产高端制品,一年创下51亿细分市场营收,让海外客户争相来中国寻找订单。

外贸不振,为国人敲响警钟。在失去传统优势的同时,我们应让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底气。

三、2亿外贸人,何去何从?

生产便宜好用的商品,对中国来说并非难事。但前有欧美“虎视眈眈”,后有东南亚“蓄势待发”强敌环伺下,我们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出口,布局未来五十年的经济轨迹。

但技术研发并非一日之功,产业升级也要经历“阵痛”。在此期间,如何维持当下经济平稳,也是重中之重。毕竟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经济疲软,关乎着近2亿外贸人的生存问题。

“时代的任何一刻泥沙,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中国的民间力量,撑起了开放四十年以来,从无到有的“中国制造”。如今国家发展即将迈向新的台阶,人也不应被落下。

关键词: 货物吞吐量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每日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